开卷文珠第11讲|李山教授主讲儒家经典漫谈——《四书》
Body
12月14日晚,中文系(珠海)于 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行了主题为“儒家经典漫谈——四书”的开卷文珠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众多校内外学生朋友的在线聆听。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贾智副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李山教授讲解了儒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从而引出四书之于儒家思想研究的重大意义。在宏观角度上谈了四书在不同历史时期地位的发展变化,接着进入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的漫谈。
01、《论语》
随后李山教授谈了《论语》,并具体细谈了论语中的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学习和交友。李山教授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来阐释在学习上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时间的应用之道。关于交友,李山教授讲解关于《论语》中的交友观,即朋友以道义相交,李山教授还特别提到书中这些道理仍沿用至今,这之中体现了《论语》中的看人智慧。
二是关于“恕”的内涵。李山教授引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展现作为君子的特性,然后又举出有关鲍叔牙和管仲交往的例子阐释儒家宽恕谅解人的过错的仁义品性,并指出“恕”是仁道的个人体现,“仁者”胸怀天下,彰显儒家的处事智慧。之后,李山教授由古及今,讲一个人须得有恕人之心,宽恕理解他人于自己不利的行为,做到恕人,内心就会变得十分强大。用李山教授的话来说,不要把《论语》看成一本理论书,而要把它看成一本伦理书去读。
02、《孟子》
接下来李山教授又讲到了《孟子》,着重讲解了这本书中的“性善论”和“浩然之气”。有关人性论,李山教授为了更好阐述本书中的人性论观点,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证明了人有超功利的道德性,超越因果律,所谓不为什么的道德是真正的道德,这是孟子关于人性的认识。
与此同时李山教授也提到了荀子的看法----人之于动植物的高贵性在于人会思考,人有理性。有关“浩然正气”,李山教授先是纠正了把牛气看作浩然之气的错误观点,再将孟子的浩然之气解释为不动心,不出卖自己,进一步讲就是坚守自我,坚守原则,保持本色。李山教授还提到孟子的浩然之气从黄老之道可以找到源头,汉代之后的气背离了《孟子》中“气”的真正意义。
03、《大学》
然后,李山教授带领我们漫游了《大学》,这里李山教授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是目标,“知止而后有定”即一个人必须要有目标,并定下目标,再谈实践追求。李山教授这样说,你要知道你自己究竟要什么,认识你自己。
二是战胜动物性,儒家讲究修心修身,面对欲望,不是强迫你去毁灭它,去除它,而是去协调它。修心一方面也是修炼情绪,李山教授谈道掌控情绪是很难但很重要的,一旦情绪显露,沟通和交流就没法继续了,因此有关情绪之道是《大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04、《中庸》
最后,李山教授讲到《中庸》,引其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两句为根本阐释,即大本。
儒家思想强调慢慢磨练人的品性,为了进一步阐释观点,举出了王安石做宰相之好恶,说明情绪管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人性在《中庸》这里有所发展,和荀子人性论的不同是,这里强调人相比于动物的高贵性更体现在人性的多样性上,尤其是人具有情感这一点。
在带领大家漫读经典之后,李山教授说,我们要读儒家经典,这里面有柔嫩的心肠,有火一样的热情,读这些经典,就犹如遇之令人如沐春风的长者,很亲切。这和我们读柏拉图不一样,是我们作为中国人阅读的独特体验。李山教授笑语道,特别是如今时期,读儒家经典能够削减我们大家身上的戾气,多一份自如坦然。
在交流环节中,现场与线上的同学们积极提问,与李山教授深入互动交流,本次讲座在欢乐气氛与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